透明导电薄膜(TCF)是光电探测、光伏电池和照明显示等传统光电器件的核心组成部分,已在光电子产业得到广泛应用。然而,常见的氧化物TCF材料均为n型导电,高导电p型TCF长期以来面临无材料可用的困境。这直接造成了光电器件结构与功能设计的局限性,因为电子设备所需的二极管、整流器和逻辑电路等均需要由互补的n型和p型材料堆叠构成。
P型TCF既要像玻璃般透明,又要像金属般导电,这在物理学上是一个天然的矛盾,传统观念认为是不可能实现的。其根本原因在于空穴远大于电子的有效质量,导致了空穴远低于电子的传导性。此外柔性可穿戴电子器件对材料提出了结构非晶化的更高需求,这将进一步提高空穴电荷的传导困难。
近日,实验室杨长团队在TCF技术方便取得了突破,开发出首个兼具柔性和高导电性的p型TCF薄膜材料,同时解决以上两大技术难题。该工作7月6日发表于Journal of Physical Chemistry Letters期刊(中科院1区),题为“Amorphous Transparent Cu(S,I) Thin Films with Very High Hole Conductivity”。
图1. 杨长研究员团队在线发表高性能非晶p型TCF相关成果
该研究提出采用CuI-CuS合金化的方式,兼顾了CuS(柔性和高空穴浓度)与CuI(高透明和高空穴迁移率)的优势,获得了在空气中>200℃热稳定的高性能p型TCF。利用I 5p和S 3p大轨道的重叠特性,实现了空穴传输通道(VBM)对晶体结构扭曲的耐受性,空穴电导率在1000-5000 S/cm可调,超同类p型材料100倍以上,达到商用TCF材料1000 S/cm的要求。通过化学组分的调控,可见光透过率可达75-85 %。
图2. (a)非晶Cu(S,I)材料体系空穴输运通道的设计;(b)该材料的光学带隙和相结构与化学组分之间的关系;(c)各类p型TCF的透明导电性能对比
这一成果有望推动p型TCF的实际应用,并可由此衍生出“透明芯片”新技术,将生活中常见的玻璃进行赋能,实现传感、储能、显示、通讯、屏蔽、热管理等众多“智能玻璃”新功能。如此一来,智能电子器件将会无形地融入到人类社会的各个角落,改变人们的未来生活方式。
该工作由华东师范大学与德国莱比锡大学、哈尔滨工业大学、华东理工大学等单位合作完成,实验室为论文第一完成单位。耿方娟(合作培养博士生)和吴宇宁研究员为论文共同第一作者,杨长研究员为末位共同通讯作者,莱比锡大学Marius Grundmann教授和哈尔滨工业大学朱嘉琦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该工作得到国家自然基金委、德国科学基金会等项目的支持,并已与光伏头部企业签订合作协议。
原文链接:https://pubs.acs.org/doi/full/10.1021/acs.jpclett.3c01072
华东师范大学物理与电子科学学院极化材料与器件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地址:上海市东川路500号信息楼 邮编:200241
总机:86-21-54345169 邮箱:clpm@clpm.ecnu.edu.cn